校长 梅国平
(2021年3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建议。
一、2020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成功举办建校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决战决胜“十三五”收官,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校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专班定期调度,科学精准防控,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认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牢牢守住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防线。
广大教职员工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履行教书育人天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一大批学生争当疫情防控志愿者,书写青春担当,展示师大形象。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邓媛媛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学生处党支部获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思政育人工作得到新加强。出台《立德树人“十大行动”方案》和《“立德树人”工程实施纲要》。1个项目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国仅100项),1个项目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全国仅20项),是我省唯一获得双项目的高校。学校在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介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美术学院辅导员胡园慧老师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公费师范生院辅导员王静老师荣获第十二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实现了学校在相关赛事、荣誉上的历史性突破。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与省内高校思政课建设合作,实施思政课教师跨校集体备课制度。2位教师在人民网主办的同上一堂战“疫”思政课江西专场担任主讲教师,4位教师在全省思政课教学大赛中获奖,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钰鑫老师获一等奖第一名,创学校在该赛事最好成绩。立项建设5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出版3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获批18项省级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
3.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提升。统筹推进专业建设。15个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2月新增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校获批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共计49个,占学校实际招生专业总数的近2/3,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位居全国同类师范大学第6位。实施专业预警机制,撤销4个停招五年及以上的专业,新增食品与营养健康、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新专业。
大力加强课程建设。11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入选一流本科课程总数位居全国同类师范大学第6位。17门课程被认定为2020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课程被认定为2020年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门课程获选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入选一、二等奖课程比例均并列全省第一。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概论》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评选表彰首届“卓越教学奖”。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全省青年教师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6人入选首届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教师。4本高等教育类教材入围江西省拟推荐参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名单。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率和重点课题立项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7个研究生教学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教师教学竞赛(2012-2020)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省高校第1位、全国师范院校第7位、全国高校第5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普通文理科专业在2019年实现省内外全部一本批次线上招生的基础上,录取分数再创历史新高,省内投档线分别高出省一本线19分和33分,普通专业主批次生源排位文科进入前3.2%,理科进入前11.8%;省外除合并批次省份和西藏指令计划外全部实现一本批次招生,综合平均最低排位较2019年前进了477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突破100人,硕士生招生录取2500余人,同比增长23.6%,其中40%考生来源于博士招生单位。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全省高校前列。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68%的毕业生在省内重点中学就业。
推进教师教育发展。召开本科教育院长论坛,组建教育学部部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开始实体运作。顺利完成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小学教育等3个师范类专业的二级认证工作,教育部认证专家组评价学校师范类专业底色厚重、特色明显、亮色突出。5位教师入选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生竞赛成绩斐然。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2金6银8铜,连续四届获得“先进集体奖”(全国20强),连续两届获得双赛道“先进集体奖”(全国20强),全国排位首次冲进10强,创全国师范院校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2银5铜共7块奖牌,获奖牌总数再创新高。在第六届全国示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1位,获一等奖总数(3项)并列全国第2位,创学校该赛事最好成绩。
4.师资队伍建设喜获新突破。全年正式引进77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含11名重点人才,人才引进数量为历史之最。林珲教授以江西师大教授名义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大陆高校学者;张艳国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成为学校自主培育国家领军人才最高层次人选;李小军教授入选青年长江学者,2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2人入选第二批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5人入选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8人入选省“井冈学者”青年项目,4人入选省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获批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8人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面上项目,获批人数、比例创历史新高。
5.学科科研质量实现新飞跃。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博士点申报工作,建立校领导一对一联系制度和定期调度机制,25个一级学科顺利上报评估材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全部通过省学位委员会评审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待进一步评审。出台《地理学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ESI学科建设提升方案》,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4‰,材料科学学科新增进入ESI全球前1%。4个省一流学科全部顺利通过验收,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评“优秀”。
科学研究保持良好势头。1项成果遴选为国家科技奖培育项目,1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前列。获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17项,其中一等奖3项,一等奖数量与获奖总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获批6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批3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2位、全国师范院校第6位,连续三年蝉联江西省高校第1位;获批1项中宣部“马工程”重大实践经验总结项目。
多位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以及Nature子刊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SCI二区以上论文数同比增长46.55%。2位教师入选ESI被引次数全球前1%作者榜单。傅修延教授的学术专著英译本在全球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实现了学校中文学术成果在全球知名出版社出版零的突破。3本学术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增主办《计算城市科学》国际期刊。
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与各类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101项,合同金额4560万元,到账经费2256万元,创下历史新高。多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首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个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金额500万元,刷新学校记录。
6.开放办学局面得到新拓展。以“同庆八秩芳华、共襄模范大学”为主题,成功举办建校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引起热烈反响。在校庆筹备期间累计接受社会协议捐赠约1.54亿元,其中校友协议捐赠约1.03亿元。通过校友认捐认建方式推动信念广场、书香园、校徽校训墙、春风女教师雕像、名达园、名达馆等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优化了育人环境。
全力支持孔子学院办学,承办的两所孔子学院顺利转隶,发起成立江西省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并成为秘书处单位。积极建言资政,40篇调研报告获省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篇,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1篇。1项成果荣获“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2020年度精品成果奖”(全国30项),是江西省唯一获得的CTTI智库优秀成果。
先后与宜春市人民政府、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力做好对口支援金溪杨蒋村脱贫攻坚工作,学校基金会获评2020年度全省“党建+百社解千难”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7.内部管理改革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开放聘任,竞争晋级”岗位聘任改革目标,实现专业技术岗“能上能下”的岗位动态管理要求,相关工作受到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高度肯定。稳步推进职称评审改革,首次实行对申报正高级职称人员实施代表性业绩同行评审制度。顺利推进学校定编、定岗、定责工作。两次招聘106个事业编制辅导员,基本解决校内人事代理辅导员和管理岗干部的事业编制问题。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进展顺利,成为全省首批改革方案获批高校。
8.师生幸福指数实现新提升。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瑶湖“中国铁建•书香瑶庭”3072套产权房项目以2020年1月22日摘地为标志得以落地,目前产权房及附属学校建设有序推进,产权房点房等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圆了几代人的瑶湖校区周边安居夙愿。瑶湖校区新建幼儿园项目主体建筑完成验收,新建三栋学生公寓、HIST南昌分中心大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顺利推进,49套人才周转房完成标准化装修。全年自筹经费发放政府性奖励1.1亿元,公积金缴费基数人均增长600元。优化财务报账服务,提升教工餐厅用餐质量,用心用情做好中高风险地区寒假留校学生的服务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安全保卫、图书档案、医疗卫生、艺术体育、后勤保障等其他工作有新进展,科技学院、继续教育、附中、附小、附幼的办学工作成效明显,学校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等领导先后莅校视察调研,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各位代表和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在内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十三五”,过去的五年是学校追梦前行的五年,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内涵建设主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办学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持续提升,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总体办学目标。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学校成为全国“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校和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综合实力排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等大学排行榜都有较大提升,并均创下历史最好排名成绩。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盛赞学校为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
核心指标成绩喜人。ESI全球前1%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引培、国家级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两类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国家级一流课程数、“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创新创业赛事获奖等级和数量等均位居全国同类师范院校前列。
内部治理不断优化。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在人才培养体系、分类评价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创新推出系列改革举措,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精细化管理、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修订学校《章程》,成立理事会,实施职员制,开展“定编定岗定责”工作,逐步建构“开放聘任、竞争晋级”的岗聘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突出业绩奖励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有力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充分肯定过去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偏少,人才团队建设比较薄弱,人才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偏弱,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能力亟需加强。四是评价体系改革还需深化,学院的发展活力尚显不足,资源的集聚使用和绩效意识相对薄弱,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作风效能等均有提升空间。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面临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和更为艰巨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全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十四五”规划的主要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是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关键考验期。未来五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高等教育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学校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进则赶超跨越,滞则掉队落伍。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学校面临三个更高要求: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学校能够把高质量作为办学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这对学校办学的质量和特色品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西推动实施“2+6+N”产业战略,迫切需要学校能够更好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对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叠加“双一流”政策的深化实施,正在不断加剧高等教育竞争,推动高等教育分化,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现实的区位环境、人才队伍和财务状况等条件制约,迫切需要学校能够优化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能,这对学校的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要求催生新任务,学校迫切需要回答好四大命题:一是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命题。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人才,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社会服务这个重大命题。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主动对接行业产业企业需求,努力在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带头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三是人才引培这个关键命题。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要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高端人才引培、人才团队建设、人才环境优化、人才评价激励等问题,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汇聚师大建功立业。四是内部治理这个宏大命题。要创新建立目标导向的有规划的学科建设体系、绩效导向的有重点的资源分配体系和需求导向的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体系,促进学校发展方式转变、动力转换、模式转向、路径转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更加精准、更有选择的内涵特色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汇聚全体师生的智慧,历时9个月时间编制了《“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周利生副校长对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书面说明,请各位代表和与会同志认真审议。
关于发展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作示范、勇争先”的总体要求和“保二稳一,冲击百强”的目标要求。即到2025年,“双一流”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实现在省内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上作示范,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勇争先,主要办学指标保持省内高校第二、稳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一方阵,综合实力冲击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努力建设一所植根江西、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师范大学。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保二争一,接近百强”,既有目标上的传承和延续,又有内涵上的创新和变化,由“争一”变“稳一”,由“接近”变“冲击”,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就是要在稳的基础上,将工作状态从常规的“加速”状态转变为攻坚的“冲刺”状态,努力实现学校事业的进位赶超。
关于发展思路。“十四五”时期,学校的发展思路是“改革驱动,特色发展,对标攻坚,学院实体,人才强校”。改革驱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用改革的办法释放促进学校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特色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特色发展作为兴校之路,发挥有限资源的集聚效应,以特色打造发展优势,以优势创建办学品牌。对标攻坚,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目标导向作为工作指引,全面开展对标建设和对标追赶,努力实现各项事业的进位赶超。学院实体,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院办校”作为治理方向,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人才强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为建设一流师范大学提供坚强人才队伍支撑。
关于发展任务。“十四五”时期,我们要重点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科研实力、人力资源保障、办学品牌特色、内部治理能力和党建思政水平等“六大提升”,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十大行动”、学科建设“3+4+N”、人才“十百千”引进和“1125”培育、社会服务“1311”、大部门制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等16个重大“专项计划”,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圆满完成上述发展任务,我们必须打好事关全局的“五大战役”,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依法治校基础,践行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团结协作,同心拼搏,努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模范大学”建设的华丽篇章!
三、2021年工作的重点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学校“一流”建设攻坚年、社会服务提升年。
2021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端人才引培为突破口,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全国一流师范大学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开局影响全局,起跑决定全程。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以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的劲头,尽锐出战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以今年的“开门红”,引领“十四五”的“年年红”。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已对今年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在这里,我着重就今年落实“十四五”规划,报告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求突破
增强思政育人实效。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十大行动”方案,切实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加强思政课精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推出一批高质量思政成果。推进体育、美育和劳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文化教育馆)建设,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做好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工作,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专业黄、红、摘牌警示制度,健全专业预警管理和调整退出机制。做好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抓好2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2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继续加强“双万计划”的申报工作,力争新增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门国家级和30门以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完善“三六五四”教学质量保障模式。
对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入实施正大学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推进“三制三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加强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育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产出一批高质量本科教学成果,力争获批20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奖,认真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工作。加强教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学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打造一批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金课,积极构建“双创”协同育人新生态,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抓好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和数学建模等重要学生竞赛活动,承办好江西省第十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力争获得10项以上A类学生竞赛全国一等奖(金奖)。
提高招生就业质量。创新招生宣传形式,吸纳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实现省内高招文理科主批次最低投档线排位比去年有所提升,进一步追赶标杆高校。深化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完善并实施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落实“稳就业”“保就业”要求,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拓展优质就业市场,实施就业精准帮扶,力争毕业生升学率、考公务员率、师范生对口就业率均比上一年提升10%,引导更多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
巩固教师教育品牌。加强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做实教育学部,做强教育学院。坚持“四有一体两翼”教师教育发展思路,实施教师教育教学“五大工程”,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加大研究生层次中学教师培养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对照国家专业认证标准,扎实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力争申报的12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二级认证。
2.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在评估申博工作上求突破
做好学科评估和博士点申报工作。积极跟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博士点申报相关工作,确保实现1个A类6个B类学科的评估目标和“保四争六”的申博工作目标,力争实现工科和音、体、美、外等特殊学科博士点的突破。
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支持地理学科打造鄱阳湖研究特色,着力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积极做好新一轮省一流学科申报建设工作,确保获批新增省一流学科数量和经费占比稳中有增。稳定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提升材料科学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工程学、数学、农业科学等学科质量提升。
优化学科组织方式。立足国际前沿、聚焦重大需求,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强化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提升工科和特殊学科实力。改革学科和科研组织形式,成立重点项目办,实施“3+4+N”学科攻坚计划,推动形成“学科—资源—科研”联动集聚建设发展局面,着力打造一批高原高峰学科。
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筹备召开全校研究生教育会议,探索研究生拨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做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常态监控,不断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力争研究生发表B类及以上高水平论文增长20%以上。
3.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在高端人才引培上求突破
精准引才育才。牢固树立人才是强校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学科布局和教育教学需要,做好“十四五”人才工作专项规划。按照分层分类原则,严格进人把关机制,着力引培3-5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20名以上中青年重点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加大自主人才培育力度,完善自主人才培育政策,实施“1125”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力争在两年内选拔支持100名左右业绩突出、贡献较大或潜力较好的教授和青年教师,遴选支持10名左右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入选国家级人才,带动200名左右教师入选省级人才计划,遴选支持50个左右高水平、有特色、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
精心服务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五专”人才服务机制,大力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强化对学院人才工作和人才服务专项督查,加强学院和院长、书记人才工作及人才服务专项考核,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4.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求突破
打造一流科研团队。按照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推动科研组织方式向更加注重团队建设转变,构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发展和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体系,产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
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争取获批1-2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省部级以上重大招标和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的突破。力争获批3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文科B类以上期刊论文数300篇以上,理工科权威期刊及以上论文数60篇以上。提高重大成果产出,力争获批4-5项国家级科技奖、省级科技二等奖以上奖励,30-35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奖励。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对接江西省“2+6+N”重点产业布局,推进健康学院的筹建工作,重点支持新能源材料、淡水鱼食品研发、地理信息产业化、中医药、人工智能教育等对接地方产业项目发展,做大做响师大的社会服务品牌。加大横向科研合作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争横向科研到账经费总额2000万以上,技术转化收入500万元以上。
加强智库建设和在地研究。加强苏区振兴研究院、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产出一批高质量的资政服务成果。深入挖掘江西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江西红色文化传承、古代文化保护、绿色文化发展“三大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在地研究品牌。
5.创造一流管理服务,在治理效能提高上求突破
坚持依法治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法治融入教育管理各环节、办学治校全过程。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内部治理效能。
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纠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持续为学院减负,强化干事创业导向,以实干实效论英雄、排座次、定奖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探索科研产出绩效评价改革,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院办校”的改革方向,建立校院之间宏观切块和学院内部自主分配的校院两级分配体制,优化学院办学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学院目标管理考核,落实学院办学实体地位,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学院(上饶)、数据科学与空间计算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巴勒斯坦圣城大学孔子学院建设,积极承办墨西哥城孔子学院。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加强留学生培养和管理。鼓励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做好财务开源节流。建立鼓励创收增收的政策导向,分类分层制定创收增收项目绩效奖励办法,推动各学院等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成立财务开源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谋划抓好一批重大创收项目,通过做大做强基础教育品牌、支持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发展、争取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支持学校办学等方式,积极拓展财务来源,力争增收1亿元以上。严格执行“过紧日子”的要求。继续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和青山湖校区物业社会化管理改革,推动公用房超额配置“有偿使用”。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升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保障能力。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统筹做好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师生关注的重大现实和切身利益问题,让广大师生享有更加充分的获得感、成就感、尊严感和归宿感。
做好“书香瑶庭”团购房项目的质量监管等工作,确保瑶湖校区新建幼儿园下半年投入使用,新建三栋学生公寓基本完成建设;积极推进HIST南昌分中心和体育综合大楼项目建设,正式开工建设南区科技服务中心,协调推进师大附中瑶湖校区项目建设。做好青山湖校区资源的利用开发,切实加强青山湖校区条件建设。
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着力改善师生的运动和文化设施,注重提升师生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身心健康服务,致力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待遇和福利水平。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升级移动办公(OA)客户端,加强各类应用系统建设,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
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打造一流育人环境。推进“模范食堂”建设,拓展学生公寓“管家式”服务内容,提升后勤服务水平。落实好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努力为离退休人员提供精准服务保障。
除了以上重点任务,结合今年学校工作要点,还要积极做好图书档案、学报杂志、艺术体育、文化建设、安全保卫和校医院、附属学校等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科技学院转设,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学校安全平稳运行,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发扬“三牛精神”,扬鞭奋蹄,砥砺前行,汇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全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建设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附件
《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1.“3+4+N”计划:重点建设教育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3个高峰建设学科,加强建设能源材料、社会计算、食品营养与健康、赣鄱文化等4个交叉学科方向,培育建设糖化学合成、叙事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心理测量、海昏侯(万寿宫)、叶蜂、苏区学等N个特色领域。
2.“十百千”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10名左右国字号领军人才、100名左右中青年潜力人才,到2025年建设一支总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量突破1200人的专任教师队伍。
3.社会服务“1311”计划:出版1套赣鄱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做强3家决策咨询机构,打造10个左右在地研究品牌(江西产业关键技术问题攻坚团队),力争实现10亿元的社会服务收入(不含继续教育学院办学)。
4.“三六五四”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制定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环节“三大”教学质量标准;实行学生、专家、领导、学院、部门、社会“六方”和评学、评课、评教、评管、评专项“五项”评估反馈;通过会议推动、制度引导、典型激励、改革强化“四种”方法开展质量改进。
5.“四有一体两翼”:坚持培养“四有”好老师目标,把以师范专业认证促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提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体工作,以智能化、一体化这两翼策动创造教师教育新未来。其中一体化包括本硕博一体化、“UGS”(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
6.教师教育教学“五大工程”:“师魂”工程——师德教育引领工程,“师能”工程——“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精品”工程——公费师范生教育,“卓越”工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支撑”工程——科教融合平台。
7.“五专”人才服务机制:人才服务专员、人才服务工作专窗、人才服务专班、校领导与人才专场午餐会、人才服务专项奖励。
8.江西“2+6+N”重点产业布局:打造有色金属、电子信息2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万亿级,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纺织、食品、汽车6个产业迈上五千亿级,航空、中医药、移动物联网、半导体照明、虚拟现实(VR)、节能环保等N个产业迈上千亿级。